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副连、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鸟四人一行,于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区参访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撰写调查报告如下: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前言:基本路线与行程
2005年1月14日2005年1月17日
这天主要行程是观光。下午到达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在人境庐旁边发现了一座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恩元第”。它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正门并不是开在建筑物中轴线上,二是在其左边,从下天井右边深入还别有洞天,竟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上下堂,建于“人境庐”之后,由于空间上要配合人境庐,或者是家族扩大的需要,只能在人境庐之后建房,这样无规则形状的建筑在梅州并不常见,傍晚我们到已经改装为围龙屋(星园)酒店的承德楼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梅州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
梅州地理概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作为广东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此次梅州之行就以客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客家民居建筑作为考察对象。
考察具体情况报告
一、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
围楼式
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壮观,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卫,是目前粤东北客家地区土围楼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与长方形围楼相比,圆柱形围楼除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之外,其结构大致相同,但是这种建筑早已被前人所淘汰,现在丰顺和大埔两县毗邻的福
建山区和大埔的英雅山还留存有部分这样的建筑物。该建筑亦被认为“世界四大民居建筑”之一。
一、圆楼——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也即是靠近广东和福建的边界处,我们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经过了崎岖曲折的山路才来到这座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的圆形土楼。它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东土楼之最的称号。
1、周围环境与概况
花萼楼四周都是葱绿的高山,一条小河从旁蜿蜒而过。我们沿着刚修不久的为参观此楼的游客专门修建的盘山公路百步九折了十几分钟才豁然开朗地看到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而在这之前,这里是极为封闭的盆地,与外界联系极少, 这也
是花萼楼经历了如此长的时光冲刷仍能保持原样和那么晚才被发现的原因。这座圆楼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后来加建的楼房,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聚落。
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
2、花萼楼的建筑词汇
(1)土墙和卵石墙脚
远望花萼楼,其造型之优美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日本学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称此类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土筑的墙体不仅取材方便、适应环境,更能使居民居住舒适,冬暖夏凉。花萼楼的墙脚是利用河边的大鹅卵石拼砌而成的,在当地居民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之下我们了解到其非凡的作 用:首先,它是建在洪水线以上,有利于围楼的排水;其次,紧密排放的鹅卵石相互卡住,不容易被敌人从外
撬开,起到防御的功能;还有,这种结构能防止毛细现象,使地下水不至于沿墙脚向上渗,起到保护墙身的作用。
和福建的许多圆楼一样,花萼楼的墙也是通过板筑的方法将土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所谓的板筑,就是先用木板平衡架起,再将土倒进板间,然后人工用重物将土舂紧。据当地人介绍,夯墙的用料是粘土、细石、竹筋或稻草等混合而成的,虽然材料是如此的简陋,但土墙却十分坚固,400年的历史也没有使它衰老。墙上只开小窗,达到防卫的要求。
土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解决了采光通风需要的通透与防御需要的封闭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
(2)大门和门厅
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然而,现在的铁皮因锈蚀得厉害而已经给拆下来了。大门内部一侧的土墙内藏有一条15×15cm,长约3米的木条,将其拉出插入另一侧的墙洞就成了坚实的门栓,真难以想象当时是如何将这么粗长的木条放置在墙里!福建的围楼在大门上甚至装有水幕机关,以防火攻;花萼楼却没有这样的结构,这是由于大门在重建时被拆掉了。
我们穿过大门进到门厅时,看到一个正方形的下凹地方。这样不是很不方便进出吗?我们感到很奇怪,后来询问屋里的人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天井,其上是通透的,其下置有暗沟,有利于下雨时排水。
(3)内部结构与祖堂
福建一般的围楼屋是一环的,少数有二环,甚至三环,但环与环之间不相连,以同心圆的形式组合而成。花萼楼就特别在它是三环 连在一起的,紧紧相套。它共有200多个房间,每一间房是并列的关系,在当时封建严酷的等级制度之下,它能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最内环主要是住人,还有一部分养牲口,里面两环则主要做仓库使用。这与传统的福建围楼有较大的差别,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室。花萼楼内还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
祖堂位于内环正对大门位置,里面也有一个天井,上面开通,便于采光。据当地人说,祖堂和围拢屋的龙厅,是重要的风水位置,是龙脉所在,因而用于供奉祖先,同时也有较多的装饰。
3、与福建围楼屋的关系
由于花萼楼靠近边界,它深深受到了福建永定围楼屋的圆形结构的影响,而与梅州其他地方的围龙屋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上面所述的三环合一体等。
二、方楼——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我们乘坐汽车经过大埔县城时就已经远远地看到一座乌黑的石头建筑的雏形,那就是泰安楼。根据其简介,泰安楼大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石方围楼。该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
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长49米,宽52.6米,高11米,呈四方形。墙身分三层,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这与花萼楼有所不同,它的墙身大部分是由大鹅卵石和粘土混合砌成的,鹅卵石没有经过人工的打磨,却可堆成方方正正的形状,我们不能不感叹客家人的智慧与技术。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方石楼。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窗眼密布。
从泰安楼的内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木架构,这种木架构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架构。
穿斗结构的柱子是直接升上去的,中间用穿枋联系,使其稳定,然后柱子端头是檩条来支撑瓦屋面。这种构架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这就使泰安楼内外的砖木融合在一起,经济稳当。
值得一提的是,泰安楼的第三层的走廊是设置在外部的,通过小窗与外部相连,这个走廊仿如一条地下通道,如果没有小窗的采光,就会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样的设置,同样出于一个目的——防御,便于楼内的人把守,看哨。
泰安楼里面是左右对称的,中间有祖堂,两边住人,然而现在两边都改成厨房了,我们来到这里已经是傍晚,可以见到从烟囱飘出来的缕缕炊烟。中间的祖堂又采用了另一种木架构形式——抬梁式,抬梁式有以下特点:1.在柱顶或柱网上,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
层缩短,层间叠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2.相邻层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屋顶的骨架。
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书“祖宗功德”,陈列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将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族人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
泰安楼历史悠久,外观雄伟粗犷,布局科学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梅州市大埔县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
2002年7月17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县已将该楼和大东镇花萼楼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围龙式
一、围龙屋建筑历史与风格
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
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或数十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它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
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二、围龙屋建筑词汇
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围龙屋在梅州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民居建筑了,我们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下十座,在考察和访问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从中归纳了围龙屋的一些基本特点。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下面按围龙屋的廊、堂、厅等名称和位置(从下到上、由外及内),择重说明如下:
池塘: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可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池塘随围屋的扩建而扩大,宽度须得超过两个侧门边上的狗洞,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
斗门(外大门):通向里屋的两扇大门,分别叫左斗门和右斗门,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体现的一个部位。
客家人源于河南正宗的中原汉族文化,在几次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礼重长,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这两扇斗门中更能体现出来。平时家中的左斗门是紧闭不能开启的,家人都是从右边的斗门进出,只有当家中来了身份显赫的高官贵族或者家中操办大喜事,如迎亲或族中长辈来临方可敞开大门迎接贵客,它象征客家人传统礼节,左右斗门的根本区别在于:左边的大门比右边的大门更高、更宽敞。
左右伸手:客家人在建造房子时,首先是要考虑到风水格局,最为常用的一种叫太师椅形,根据椅形来划分屋子各部分:前有垫,后有靠,一边扶手,这样住在屋里的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四平八稳,高高在上。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围龙屋正面大都不是平面的,左右两边总有往前凸出而建的房子。
水井:客家民居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功能,因此客家人在建房子的时候就要将日常所需考虑进去:建房子时不但把水井、菜地和养牲口的房子,而且把果树、鱼塘也一同圈入围屋里去,从而做到足不出户却可自给自足。
确实,我们所参访的客家民居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位置会随着建筑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考察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
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动场所,平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来定。
花阶:处于上堂和围屋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状和朝向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过来决定。较为讲究的花阶把两角做成三级台阶,据当地的管理员介绍,花阶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公分(一厘米)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气和屋主的财运等问题。
过道廊(走廊):正屋与横屋、围龙与正屋的相连处。上面架着横栋盖瓦的游路,以避风雨,方便往来,故称“廊”。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位置的过道廊其高度也不相同,这也是由风水和下雨时雨水滴溅的高度所决定的。滴水的距离和角度设计经过精心设计,当雨水沿着屋檐滴到地上时,既不会溅着人,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房门前都会有高出收水地面的平台。
上、中、下3堂:整队中轴线大门。上堂设祖宗牌位、祭祀香案。凡临终者,在此按男左女右规俗正寝归宗。中堂是意识、宴会的主要场地。下堂是婚丧大事时,锣鼓八音的乐坛和乔夫的席位。
五方龙神:客家人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所以每座围龙屋在花胎与正屋交界的中心地方都会安放五个神位按五行八卦中的:金、木、水、火、土来排列,曰:“五方龙神”,其象征着整个屋的风水和寓意着其后代人丁兴旺而且在各行各业人才辈出。
花胎(也叫花头):在正堂后面与围屋中间的半月形(如龟背)空地,其上铺有鹅卵石,是生活服务空间,用于晒衣、洗菜、搁置杂物。
龙厅:即是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它正对上堂祖神位,较两边的房子大些,平时是堆放公物如天井板、桌凳、锣鼓等的保管厅。
风水树:每个围龙屋后都种植一圈树木,将围屋整个包住,俗称屋衣树,也就是风水树。
围龙屋的基本风格特点离不开以上几点,另外,它不但建筑奇特,宏伟庞大,而且设计得极其精巧和科学,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说明客家人聪明与才智。
排水沟:在正屋的正堂连接二个天井之间的排水沟设计如图:
客家人为什么把水渠设计成这样呢?客家人在建屋之时都已考虑到排水方面的问题,如果设计得不好容易造成积污、堵塞,所以客家人利用了水漩涡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一个折角下面都放置一个水缸,在水缸里面再放置一个浮球,当水柱注入水缸时球就会旋转,从而产生涡流现象将流入水缸里的泥沙卷走,使水渠里常年保持畅通无
沉积。这种结构不但有实用意义,而且还是风水术数中的一个部位,按顺序分别在每个水缸里放置了:笔墨、算盘、如意,喻意为他的后代首先要出读书人、文人,其次是生意人和当官的。
防盗门与暗锁:客家有条谜语:“巴掌安宽,手臂安长,日里用不着,夜里一暗铺用到天光。”打一日常用品,这就是客家人的门锁。
围龙屋不但居住条件好而且防御系数也非常的高,每个大门都有两道防线,一是木栓门,二是木板门。因为白天的时候家里的男丁大多数都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而家里的大门白天必须是敞开的,所以客家人就设计了一道防盗木栓门如图所示:
每个大门用五根木拴放进预留的孔里。通过拉动机关便可锁住,每扇木板门其内部都设有暗锁,当木栓穿过锁眼时,暗锁起作用,从外表是一点看不出来而且也摸不到的,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打开,从而起到防盗作用。
三、历史与现状:
围龙屋的建筑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成功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该如何叙述往日的荣耀?
殿堂式
一、南华又庐建筑历史简介
在清末以前,嘉应州(梅州)民居多为低屋、次殿堂式平建筑。殿堂式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它采用的是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为先进的抬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左右对称,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口镇的南华又庐和松口镇的源远楼等。
“南华又庐”的创建人潘祥初系有名的侨商。南口潘家原来在侨乡村有一座祖屋“南华庐”,是一座围龙屋,潘祥初发迹之后,在村里另觅土地,建造属于他这一支系的堂皇大屋,为不忘根本,就把新建的房子命名为“南华又庐”。
二、建筑词汇
1、屋名“南华又庐”
前面我们已经向读者介绍了“又”字的来源。而在我们考察的客家民居之中,称之为“堂”、“楼”的不计其数,当我们看到这一座建筑被命名为“庐”的时候,我们不禁请教屋内的管理者——屋主的孙子潘老先生。潘先生说,要有一定规模的才能叫“庐”,最起码要有二十个房间。
2、排水系统
客家建筑的排水系统一般都是明沟与暗沟互相结合的:在天井四周设有明沟,另有下水道通往暗沟,前面已经讲过了围龙屋的排水系统,而南华又庐的暗沟清理系统设计使用的却是有别于围龙屋的新奇方案。在暗沟里放置了几十条小龟,任由它们在交错的沟里爬行,同时也疏通了沟里的杂物;而且龟的寿命比较长,需求也简单,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并以沟里的小生物为食就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给我们“动水不塞”的启示。
3、池塘
南华又庐不像一般的客家建筑,它前面没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水塘,但是却有围起过的痕迹,就此我们询问主人,他告诉我们,原来那里是围起来准备建水塘的,后来因为一个叔公出海时翻船,大难回到家后就大病不起,不久也便撒手人寰,为此家人特意把水塘填埋了。但用水和防火问题怎么解决呢?于是屋主就在屋里厨房旁边设了两个蓄水池,以备不时之需。
4、屋中之屋
南华又庐俗称为“屋中屋”,是因为它外表是一座完整的房屋,而其中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联体。创建人潘祥初一共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各占一个堂屋,两边各有四屋,自左向右名称分别为:“中兴伊始、长发琪祥”。
5、亭台楼阁
下堂有一个类似古时候的戏台的鱼池,听说过去台下的水会转动,称为“风水轮”,以示风水的转动。
主人还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屋后的碉堡,碉堡里有朝向不同方向的五个枪眼,另一边还有一个“葫芦眼”,它的作用一是做为枪眼,二还有观赏装饰的作用。
在一面墙边有倒塌的“走马楼”的痕迹,走马楼是天井之上连接两个房间的通道。
客家人男女、等级尊卑观念极为强烈,外围的房子都是住佣人或侍婢或放置柴木的杂房,内围才是住主人的。
也许从孙百思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读懂这一座气势非凡的客家民居。
南华又庐赞
田心出大屋, 思考诚深远,
是著名建筑, 八房各有屋。
占地二十亩, 十八载建成。
结构新奇独, 祥初公督促。
栋高檐飞舞, 大屋有气派。
亭台善布局, 壮丽夺人目。
十厅九井誉, 誉满海内外。
屋内有园屋, 观光知未知。
屋后大果园, 百年今相聚。
屋右栽花木, 泪飞不是哭。
饮用水长流, 子孙要立志。
广场真不俗, 多为民造福。
中西合璧式
一、建筑历史
民国时期的建筑于之前的建筑相比,则各有风貌,更具特色。这大概因为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依然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又参照了南洋的建筑风格,局部稍作改动,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以下我们就以联芳楼为代表讲讲这种客家民居建筑。
二、建筑简介
联芳楼坐落于梅县白宫镇富良美村。它是清末民初由旅居印尼的侨胞丘麟祥、丘星祥兄弟合资兴建的。这栋楼房从1928年开始规划,1931年开始正式动工,历经3年耗资24万光洋建成。水泥、钢筋、石灰等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直接由国外购进。楼名取“五叶联芳华①”而来。
从外观上看,我们简直就不相信它是中国的民居建筑,联芳楼就像一座西式别墅,与周围的传统客家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联芳楼右边不远处就是一座典型又保存完整的围龙屋——棣华居,在不和谐中却透着和谐。
联芳楼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总占地面积有36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98间。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其楼面精妙绝伦的雕塑,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既有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塑像,又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等典型中式建筑特色的雕像。 纵观整
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屋内的屏风、立柱、房梁都有以牡丹、凤凰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的装饰,镶金配木门,掉漆的屏风更显示出了此楼的悠久历史。就连楼梯转角平台的地板上都有以凤凰、麒麟为主题的雕刻装饰,更显此楼主人当时的富有风光。
整座联芳楼表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传统客家建筑形式与现代西方建筑内容的融合体,印证了梅州市“华侨之乡”的美名。
三、与福建客家民居对比
在闽南侨乡也到处可见“洋楼式”的民居建筑。它们具有和梅州的类似的建筑背景: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不少华侨还乡定居而兴建的,普遍具有骑楼式房屋、花瓶式栏杆、西洋式柱廊、平屋顶兼作活动空间,都颇具开放性,但却保留传统的布局、封火山墙的曲线和对比强烈的色彩。
另外,与梅州不同的是,福建具有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和岛屿,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福建历史上出现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商贸和文化的交流,使得福建民居明显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迹。所以中西合璧成为了福建沿海民居的一大特点。
如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就是中西合璧式客家建筑的典型。如果说联芳楼是“外西内中”的话,振成楼就有“外土内洋,中西合壁”之风。外环楼乃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却是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为土楼中所罕见。另外由于永定最吸引人的就是圆形土楼,因此它的中西合璧也主要体现在土楼建筑上,梅州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后多为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
二、维修与保护问题
当当地居民被问及自己老屋的保护问题时,都显得无可奈何,眼看自己差不多住了一辈子的老屋因岁月的流逝而一天一天衰落下去却无能为力,不禁感到伤心;即便是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缮这些极有历史价值的老屋。我们也深受感染,希望有人能早日发现这些老屋的历史意义和建筑价值,重新修葺,让它门重放光辉,但我们不能不担心的是,修葺后的围龙屋还能保持它那种特有的韵味吗,还能保持它那种独特的性格吗?
下面我们再以泰安楼为例:
1、“西湖公园”——守护天使
为保护这座著名古楼,同时也为游客及民众提供一个充满浓郁客家风情的文化场所,大埔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于2004年6月3日动工兴建大型保护公园——西湖公园。保护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计划在该楼展出客家人生活生产工具及有关场景,使之成为客家民俗风情博览馆。2005年1月公园开放,我们去的时候已经看到有几间空置的房间挂、摆着不少展品。楼顶屋檐也被修葺一新,围墙和其他旅游设施仍在修建。
2、“保护”背后的隐情
修建的西湖公园似乎成了泰安楼的守护天使,给它一道防护的篱笆。然而,群众的心声是真实的,让我们听听泰安楼居民的看法。
住在二楼的一位老伯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访问,他告诉我们,他已经60岁了,没有固定的工作,在西湖公园计划实施之前一直靠种田为生。他的老婆生病卧床,家里还有一个11岁的独女。他给我们一个信息:政府在公园简介里面介绍说“荒地变公园”,其实泰安楼周围原来是一片片的水田,老伯以及泰安楼附近的居民祖祖辈辈耕作在这片水田之上。而当“西湖公园”的计划摆出来以后,政府开始向他们征地,并承诺征地之后会给他们安排,然而按照老伯所说,政府征地后却并没有履行“安排”的承诺,只给了他们一人一万多的补偿金,如今他们家徒四壁,我们也为他们渺茫的未来担忧。
(1)安土重迁——无辜与无奈
泰安楼如今只剩下十几户人家,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泰安楼展厅的对外开放,这些居民都必须面临搬迁的选择。我们问老伯,愿不愿意搬出去,他说,如果政府处理得当的话,他是愿意搬出去的。然而就目前为止,已经搬出去的人家都是比较富裕的,他们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的、像老伯这样的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资本在外面买房子,只能留下,对他们来说,困难的不是搬出去,而是该搬出去后何去何从。面对这个问题,老伯一脸无奈。
(2)宽容与理解
自己的祖屋被开发作旅游景点,要接纳四方的游客,曾经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破,泰安楼的居民们没有怨言吗?对此老伯表示了极高的宽容和理解,他说其实在这里开展室,好处还是蛮多的: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文化,以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公园和楼正式开放后,他们也不是一点好处都得不到的,政府的门票收入将会有一部分分成给他们……所以,不管是无奈也好,乐意也罢,住在屋里的人们普遍都是接受并欢迎游客们的参观的。
3、保护?破坏?
谈到在楼内开设展览间,泰安楼的居民无不心怀担忧。政府想要保护文物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往往忽略了许多后续的问题。老伯说道:泰安楼作为大埔文化的展廊对外开放以后,他们最担忧的就是由于游览者的不注意而破坏了这座建筑。比如小孩子会蹦蹦跳跳,这对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木楼板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打击;有些游客还有可能随地吐痰或者扔垃圾等不道德行为。旅游区的开发,给当地带来经济的腾飞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管理措施,也会带来严重的景点破坏,素有“华北天然植物园”和“植物基层库”美称的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山西五老峰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三、传承与发展
由宝丽华集团公司投资2.5亿元在梅县新县城修建的大新城围龙居,按照我们前面对客家民居建筑的分类严格来讲,其实是仿造客家民居中的圆土楼而建的多层商品房,内部形制与围龙屋完全不同。可是市民们都被误导了,他们都把这个“围龙居”称为“新式围龙屋”。
下图是在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的围龙大酒店,和大新城围龙居一样,建造的时候都已经放弃了客家民居建筑本身的功能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因此,如何把客家民居建筑这种特殊的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并继续发展发扬,成了专业人士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初围龙屋的建筑资金主要有两点来源: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有成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在如何叙述他往日的荣耀。
四、小结
目前梅州的民居建筑以极具传统特色的围龙屋居多,但是由于数量不少,加之农民居住的需要,我们所参访的围龙屋中几乎没有一座是仅供参观考察的,我们的参访不免打扰了当地居民的宁静生活,但他们仍然友善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梅县南口镇、白宫镇参访民居时,居民们更是非常热情地协助我们,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我们才得以深入了解围龙屋的建筑精髓和所蕴含的浓郁的客家文化。注释:
① 晚宋的石溪心月《墨梅一题序》:“……顷在四明同清凉范长老游大梅,或索和花光师墨梅十题,题曰悬崖放下,曰绝后再苏,曰平地春回,曰淡中有味,曰一枝横出,曰五叶联芳,曰高下随宜,曰正偏自在,曰幻花灭尽,曰实相常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