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媒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确定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建设的重要指示。根据互联网传媒时代下的网络信息传播特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必须适应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才能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我们党所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
1 互联网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提出和意义
1.1 互联网媒体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在传统传媒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是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即时即地地对于人们进行宣传和教育。而网络教育则没有这个缺陷,它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进行随时随地的信息灌输,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应该及时充分地利用好这个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资料通过网络与受众们进行及时的互通,并且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平台,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和宣传。
1.2 互联网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平台
传统的传播媒体虽然拥有大量的信息接收者,特别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因为历史的原因,拥有着巨大的信息受众和影响力,但是传统的媒体手段仅仅是依靠一种单方向的信息传输,即将信息部分受众的发布出去,这种信息的传播必然缺乏一定的时效性,虽然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这使得信息接收者只能单方面接受,不能与之进行一种信息的反馈和交流。在这一方面,互联网的优势尽显,特别是在信息的反馈和交流方面,互联网平台如论坛、网站以及BBS等等,可以给予信息受众不同的信息体验,即能够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来表明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大众化的互联网运用给予用户极大的信息交流能力,在网络平台上,大家不仅能够选择信息,而且能够发布信息,这对于打破信息传播壁垒,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都有着极大的效果。
1.3 互联网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往往通过书籍和说教,宣传手段单一,加之马克思主义又是政治性很强的理论,缺乏现实社会的应用,群众因此往往感觉到单调乏味,从而失去兴趣继续学习和研究。而网络具有多样性、平等性等特征,特别是根据最新的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和手机视频用户的强劲增长,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宣传从以往单一的平面信息,走向了立体的、形象的信息宣传。摆脱了以往单一的利用文字理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工美化,通过集音乐及图片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得以往过于枯燥的理论教育变得生动起来,教育的效果也会大大加强,及提升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也加深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认知。
2 网络传媒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随着网络的迅猛普及,互联网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就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影响力,通过对网络的利用,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探索新传媒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设策略。
2.1 强化阵地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传播实效
现在我国有很多门户网站已经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板块,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站也都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栏,另外互联网上也出现了很多学术性的讨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网站,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信息大量出现,给很多群众学习和掌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这种信息的大量出现,伴随着很多国外一些极左极右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这些信息给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甚至是误导群众,根据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党和政府主流网站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加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站维护的队伍建设,提升网站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素质和理论修养,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网站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主导引领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传播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普及率,才能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实效性。
2.2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网络文化,建构大众化网络宣传的体系
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多种文化和思想在网络这个无形的平台上激荡碰撞,大众对于网络上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缺乏选择的科学性,很多人利用网络更多的是利用网络的一些娱乐性的信息和功能,对于过于理论性的马克思主义则缺乏积极性和兴趣。而同时许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流网站过于单一地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使得宣传效果不够好,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上必须有着新颖的方式和内容,特别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加入中国自身的特色必然会给国人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的网络条件下积极探索有益的结合和扬弃,融会贯通,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魅力,通过多种文化的交集,让受众能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强化同其他文化的结合上不能因此而丢弃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应该在与其他文化的结合上充分吸收多元文化的价值和精华,增强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深入到网络的角角落落,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特别是一些商业性的网站和娱乐性的网络应用,也应该有马克思主义的身影,不仅仅是局限在教育文化类的网站上,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这个混杂着各种文化和思想的阵地上提升自身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网络文化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巨大和艰巨的任务,不光是要在主流网站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更应该从各个方面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教育部门对于网络文化的重视以及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方式的新探索等等,只有从各个方面考虑,综合起来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宣传体系的建立。
2.3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形式创新
随着我国互联网传媒出现的新特点和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尤其是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网络优势,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宣传更加形象生动,使得马克思主义更能够深入人心。网络传媒有着传统传媒手段(报纸、电视、书籍)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网络这一传媒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既要发挥官方马克思主义主流网站的引领作用,也要重视民间马克思主义网站的辅助作用,通过这种“双促进,双重视”发挥好网站的作用,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通过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技术优势,改进措施,创新形式,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2.4 加强监督管理,营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健康网络环境
网络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交流学习的同时,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及负面信息也泛滥在信息海洋之中,特别是有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反动的思想观念,都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些消极的思想观念,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西方等多元文化的网络传播所引发的群众性的信仰危机,给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多元文化快速传播的网络时代,如何去监督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发展,如何正确引导网络对于多元文化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传播的监督和规范,强化文化监督部门的审查权力和力度,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各种色情文化等。同时还要积极营造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大众化环境,将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用我国网民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特别是针对知识水平不高,又占我国大多数的农民网民朋友们,相关的部门和人员队伍更应该积极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民族化,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他们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真正的深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乐于接受和认可马克思主义,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更高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更大的平台环境建设。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