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教育策略研究
1 背景概述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进程深刻地塑造着传统文化的网络特征,尤其是给青少年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网络文化形态的开放、动态和虚拟性,将传统的接受式求知扩展为体验式的网络学习,促进了主动参与的认知拓展;也吸引学生远离课堂教学,造成正规学习质量弱化和心理、道德、法律等负向影响。结合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特征[1],该文从“网络文化教育”的视角,将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教育”联系起来,系统考察和剖析青少年面向“网络文化教育”的健康成长引导策略。
2 网络文化观与网络文化教育创新
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和发展繁荣,带给青少年更为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开拓了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知视野。处于成长时期的广大在校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辨别力和自控力不足导致的网络行为失范。在青少年中倡导积极的网络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形成净化网络环境和良好个人心理,从而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以下通过探究正确网络观内涵与教育创新机制,为网络文化教育有序发展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方法指南。
2.1 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
网络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参照,又是依托网络环境的物理重构。网络文化观是价值观在网络文化范畴的作用表述,指人们对于网络文化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2],包括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体现了特定群体和个体针对网络文化的态度——也即现有网络 社会规范下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倾向。青少年由于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差异,网络文化观上必然体现出不同特征。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该是利用网络文化增强知识理解、拓展思维视野,促进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社会价值趋同。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遵从传统文化价值,注重网络参与的氛围和谐、道德规范和法律合规。
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的基本内涵是网络生活方式在文化方面的整体认识和外在行为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导向。要求个体和群体的信仰、理想、精神、道德、心理,在自然状态中体现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理性遵从——将网络看成现实社会延伸,遵从其技术工具性、资源平台性、知识教育性的本质约束。网络文化观作为一种在网络文化视野下所体现出的认知观,针对青少年则要求“文化先进、主题和谐、科学发展、重点管控”,从而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群体参与和个体介入目标,确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衡量准则,不断规范和引导积极创新的网络文化教育取向。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可以帮助青少年对齐学习成长的目标期望,依托网络文化教育聚焦知识学习的主航道,促进求知欲提升和价值观养成。
2.2 积极创新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驱动的教育传播及传统教育的网络延伸。首先,教育作为传播网络文化的重要途径,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其次,网络文化结构制约着教育方法的选择路径,从不同层面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过程和效果施加影响。当前网络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是除了先进网络技术引入之外,部分领域还局限在计算机基础应用层面。需要通过实施符合学科特点的网络学习模式创新以拓展全方位的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差异性,要求网络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自由与社会责任并挖掘网络知识获取的工具优势,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群体教育成功。以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为指导,实现网络文化教育与传统方式融合,必须抓住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能力养成主线,充分整合现代教育的网络技术、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心理疏导等教育手段,开放宽容地适应网络文化教育挑战。
3 网络文化教育机制及其基本原则
推动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就是要以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为价值取向,协调传统与网络文化教育中的能动要素和发挥教育功能整合的积极优势。
3.1 网络文化教育作用机制
网络文化教育是运用教育和文化传播理念,以网络环境和社会空间为载体,突出社会核
心价值主导、文化知识传承、主体强势参与、双向互动交互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传递、传播和促进文化演进,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传承完善;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必然体现文化的要求。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作用机制参见图1所示的描述:
1) 学习成长是网络文化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的特定群体,其网络生活基调体现为“知识获取为主、其它参与为辅”,正是繁荣网络文化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依赖于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知识引领及校园文化主阵地坚守。
2) 网络文化教育必须与教育方针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网络的虚拟、开放、自主特征,使网络学习动机和知识获取有别于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理性求实态度、内容取精思维、整合创新能力,必须确保网络资源组织和知识内容协调一致。
3) 始终坚持教育功能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长效作用:网络教育技术发展和知识管理革新推进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化可能。从网络学习本体演进到更高层面的表达参与,需强化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导引,以实践网络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遵从统一。
4) 充分发挥广大青少年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优势: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技能不仅要提供内容健康繁荣的知识资源,更要激发青少年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文化教育协同,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5) 实现网络文化教育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有机融合:网络信息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知识源泉和安全网络生活环境,提升网络资源内容建设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健康网络文化素质养成。
3.2 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
3.2.1 教育主导与文化多样性结合
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强调通过计算机网络文化教改,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和人文精神有序融入现代教育全过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呼唤教育的主导性以坚持正确方向并带动健康发展。知识获取为主的网络文化教育要面向教育主导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挑战,以网络文化繁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2.2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网络文化教育强调个体参与,更追求学习者协同。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学习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前提。融合网络教育时代性和社会文化传统性,网络文化教育要坚持科学素养成与人文精神同步发展。体现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强化自由兼容人文精神哺育,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环境,促进青少年求知激励、学习成长、情感向上与和谐发展。
3.2.3 网络文化与传统教育的渗透
网络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延伸,其层次、对象、目的、手段上存在互补渗透。网络文化教育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协同规范以达成学习自律,采取适当形式加强传统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健康心理等教育形式的改革,并与网络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有机融合,更能体现出网络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综合促进作用。
4 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成长的核心在于健康地参与网络社会化进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扎根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积极向上网络文化观和教育原则,提供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路径[3]。青少年面对网络生活时的正确认识和理智行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结果[4],网络文化教育体现出其“提升认知,控制行为,导引方向”价值。
4.1 绿色文明与阳光和谐网络构建
以控制网络准入和内容繁荣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提供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时代防火墙。绿色网络是实现网络行为控制的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及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学校教育和社会参与。
保持虚拟网络世界的健康秩序必须繁荣现有教育网络和校园网建设——强化“阳光工程”、“绿色通道”,营造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网络氛围。通过网络监管技术落实网络实名制,有效屏蔽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和规范内容提供,形成覆盖全部教育系统的一体化数字校园,满足不同层次的网络文化教育需求。
4.2 健康网络文化教育正向导引
青少年参与网络生活时所需要的创新学习意识、正常心理认知、知识整合思维、文明价值观念、开放协作精神,依赖于网络学习聚焦以处于教育导引的受控轨道:
1)信息技术入门导引:围绕计算机基础等信息技术认知课程改革,高起点建立对网络学习的工具职能的积极认识,重点提升青少年的网络信息鉴别和网络规范遵从意识。
2)网络知识平台守护: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资源平台开展协同学习,兼顾青个体需求,实现对网络生活整合的知识共享,促使不同需求学生以知识学习同步健康成长。
3)正向心理意识疏导:学习生活与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认同。及时疏导学生的课业情绪和网络依赖,帮助增强自我控制以培养健康向上心理思维。
4)开放合作德育培养: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德育教育平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健康文化占领教育阵地,增强政治鉴别力,规避错误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向影响。
4.3 网络文化的青少年素质养成
5 主要结论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