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
【摘要】地方文献鲜明的地域性,使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力,本文对此作了论证,并对浙江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进行了探讨。
1只有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才可实现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
馆藏文献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信息,依托网络技术,让更广地域的更多人群可以最大量、最快捷地共享馆藏资源,以实现文献价值最大化。以浙江图书馆这样一个省级公共馆来说,百年历史,坐拥数百万藏书,从理论上说,全部馆藏资源都可作为数字化的对象,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图书馆是否具备将全部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的能力和条件?第二,如果不加选择地进行资源数字化,势必造成与其他数据库制作单位之间的重复建设,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源的浪费。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所以一个馆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已有的纸质文献资源全部转换为数字化文献资源,只有各图书馆将本馆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开发成特色资源数据库,建立交互式的数字信息系统和查询检索手段,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化的数字图书馆,而非某一馆的数字图书馆,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2地方文献资源应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首选目标
2 .1地方文献在馆藏资源及文献流中独具特色与价值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有关资料,是某一地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内容涉及一个地区自然、人文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方面,"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样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积淀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除了具有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外,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鲜明的非它性,地域性是它最鲜明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地方文献的这种地域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说地方文献是中国特色文献。地方文献不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是世界文献中独具特色的瑰宝。保护和优先开发优质资源,把中国特色的文献建成中国特色的数据库,为全人类所共享,这样它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会在互联网的群星中闪耀出光芒,正所谓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2.2互联网上中文资源的匮乏使我们有责任将地方文献数字化,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华文化
2 .3地方文献数字化的意义及影响
地方文献数字化顺应了创建数字图书馆的初衷,如果把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成以地方文献的重点藏书为核心的专题数据库群,与国家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系统一起在互联网络中形成完整的中国数字图书馆,那么必将更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明,就一地而言,也将十分有利十对本地域的宣传推广,提高地域知名度,传播地域文化,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文献数字化能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加大地方文献的辐射面,方便读者检索利用,为读者提供极大的方便,供更大范围的读者使用;地方文献数字化还能极大地减少珍贵地方文献资料的被损及遗失现象。
地方文献作为图书馆独有的文献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数字化将使人类真正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理想。
3我省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开发
3 .1我省地方文献资源的独特优势
浙江大地,山河壮美,钟灵毓秀,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人文渊数"之地。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之称,学术昌明,人才辈出。越国大夫范鑫提出自然的天道观,东汉人王充著《论衡》,稽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最著明的思想家之一,南宋时期,叶适和陈亮成为革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元代胡三省,耗时30年详注《资治通鉴》,明代王阳明,是著明唯心主义哲学家,明末清初,黄宗羲是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章学诚则为浙东史学集大成者,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对文学、史学、考古学都有很大的贡献。还有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经亨颐、孙诒让、鲁迅、茅盾、郑振铎、范文澜、吴晗、竺可祯、童弟周、严济慈、钱学森、马寅初、苏步青等等,才俊辈出,群星璀璨,光耀万丈,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壮大,厥功至伟,在全国各省市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3 .2我馆地方文献馆藏及数字化现状
4对我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实施的思考
4 .1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4 .1 .1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该结合本省实际,与本馆现实业务相结合,更要发挥省馆的业务指导作用,对全省各地方馆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统筹规划、优势互补,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1.3数据库内容的选择上要先易后难,避免求大求全,着眼点应小,但力求做到精深,达到唯我独有的效果,同时要兼顾现实的需求,应选择需求迫切广泛的资源。
4.1.4数据库建设不能是单纯的把纸质文献转为数字信息,更重要的是对纸质文献内容的分析与品质的提升,要投入编辑力量,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创作,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按一定的知识或专题体系将资源重组。
4 .2数据库建设的构想
我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应在"人无我有",上下功夫,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揭示馆藏。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开发一些小型的专题数据库,再发展以后的全文数据库。笔者拙见,以为可从下列文献内容切入。
4.2.1舍族历史与文化:舍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舍族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和传承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浙江景宁舍族自治县是舍族人民聚居之地。我们有责任把舍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民风民俗、信仰图腾等介绍到互联网上。
4.2.2浙江乡镇资料:星罗棋布于浙江大地上的三千多个乡镇,如颗颗明珠,熠熠闪光。这里不乏良诸文化的发源地,余杭的长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越城梅山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又有人称"纽扣王国',的永嘉县桥头镇,还有诞生了不朽的文学家茅盾的乌镇。江南小镇在历代文学家的笔下多有动人的描绘,令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我馆地方文献部收有丰富的浙江乡镇资料、图片,有充分的理由将这部分资源数字化,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江南小镇的浓郁风情。
4.2.3辛亥革命浙江史料:浙江在辛亥革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辛亥革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组成中国同盟会的三个革命团体之一的光复会,它的主要领导人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都是浙江杭州、绍兴人。辛亥革命前期英勇献身的先烈徐锡麟、秋瑾,也都是浙江绍兴人。我馆曾与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合编了《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
4.2.4乡贤文化资料:乡贤文化是地方或区域文化的精华,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扎根在故乡人民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发掘和弘扬乡贤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地方文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浙江人文荟萃,远古圣帝虞舜之后,代有贤人大家,地方文献部在这几年的征集工作中,对浙江乡贤人物的文献予以了充分重视,并专门编有《浙江人物类文献书目及题录》,这部分资源的数字化将成为开展对外宣传的靓丽窗口。
4.2.5民国史浙江籍人物资料:众所周知蒋介石是浙江人,还有很多浙江籍人物在民国时期的军政界风云一时,浙江的财团更是掌控着当时的经济命脉,如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戴笠、毛人凤、汤恩伯、陈诚、胡宗南虞洽卿等,地方文献部的各地文史资料中,不乏收录,风格独具。
在专题数据库的制作基础上,还可开发一些题录或全文性质的数据库,如:
(l)浙江省重要报纸题录数据库:省馆地方文献部共收有全省各地报纸合订本200余种,其中省级报纸31种,查阅报纸的读者占有较大的比例。从阅览室工作实践看,有很多读者为了查找某一篇时间不确定的文章,要翻找数月,甚至是数年的报纸,报纸的损毁很严重,很多合订本都出现了书脊断裂的现象。如果将这部分资源数字化,读者可以从篇名、作者、时间等多个检索口方便快捷地查到他所要的资料,也可以对报纸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要完成这样一个较大的工程,可以发挥省馆的作用,协调有条件的地市馆,让他们负责当地的报纸,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上合作完成。为实施方便,可以划分年代,分段操作。数据库如果建成,预计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4 .3我馆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和应注意的问题
4 .3 .1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工程,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但它的建成也将结束我省地方文献长期以来利用率低、流通渠道不畅的局面,真正享受网络时代的快速、共享,在互联网上让全国了解浙江,让世界了解浙江。
4 .3 .3我省一些图书馆已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馆藏特色,建立了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数据库。但从全局发展来看,却有各自为战、缺少配合与互动之憾,这势必造成发展的不均衡和文献资源及人才物力的浪费,长此以往将遏制我省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l刘晓清,封学绛,程小澜浙江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构想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5)
2徐金安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初探
图书情报知识,2002(4)
3陈连梅论我国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充分必要条件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l)
4官建生地方文献数字化: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信息基础大学
图书情报学刊,2002(2)
〔出处〕 图书馆学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