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夜 苏轼

泡谜语网 首页 谜语目录 脑筋急转弯 对联 名人名言 谚语 励志 句子 风水运势 文秘写作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工作报告 合同范本 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 演讲稿 演讲致辞 礼仪范文 哲学范文 条据书信 简历范文 其它范文 论文 著名诗人 诗人故事 词牌名
谜语网> 诗句大全> 寒食夜 苏轼
寒食夜 苏轼 时间:2015-04-13 09:21 浏览:
寒食夜 苏轼,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主要描画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寒食夜 苏轼
原文:
寒食夜
作者:苏轼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夜注音:
cè cè qīng hán jiǎn jiǎn fēng ,
xiǎo méi piāo xuě xìng huā hóng 。
yè shēn xié dā qiū qiān suǒ ,
lóu gé méng lóng yān yǔ zhōng 。

寒食夜翻译:无

寒食夜赏析:
诗的题目是《寒食夜》,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点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览》、《事物纪原》、《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742-756)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句诗就以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出寒食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再如《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回过来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断定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托物记事的句子,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以参破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全诗四句,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上一篇:南乡子 苏轼
下一篇:次韵陈海州书怀
相关文章 醉翁操苏轼翻译 阅读答案 赏析 行香子过七里濑苏轼 翻译 赏析 行香子过七里濑苏轼 翻译 赏析 洞仙歌冰肌玉骨 阅读答案 翻译 花影苏轼 翻译赏析 定风波 苏轼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江神子苏轼翻译赏析 南乡子苏轼原文阅读答案翻译赏
泡谜语网http://www.tk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