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强国战略下对舞蹈院校育人的思考
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折射和体现,文化的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进一步凸显,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一个国家要崛起,其背后必然是文化、精神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加强本国文化作为谋求国家发展利益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十八大对文化强国战略进一步确认,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并特别提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对当代中国发展来说,是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进行的又一次宏大的战略筹划,是我们国家发展中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
文化强国战略,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发展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机遇。作为艺术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在新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环境下,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怎样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创新型的艺术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需要,为提升国家文化艺术创新力做出新贡献,这是艺术高校要担当的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为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性。
一、转变培养理念,明确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需要由过去较为单一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为演艺型、学术型和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不仅要培养艺术院团需要的优秀的舞蹈演员,还要培养舞蹈编创、舞蹈史论和舞蹈传播等理论研究人才,以及舞蹈教师和艺术管理等复合型舞蹈人才。近两年北京舞蹈学院一直在进行学年学分制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论证设计了表演、编创、研究和传播几种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根据各自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调整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结构,全面统筹优化专业课与文化课,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结 构关系,进一步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不同人才各自的需求和特色,进一步优化了育人质量。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要学艺,先学做人。在文化育人的实践中,首要的是加强价值引领工作。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我们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有所担当,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中有所作为,包括在学院推进的文化建设工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如今的高等学校,在开放与转型的社会大环境中,早已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社会多样化的利益主体以及不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种种社会现象,在大学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社会思潮易于向高校集散,社会问题易于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易于向高校传导,社会矛盾易于向高校转移。在艺术院校里,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功利化驱动的对名和利的追求尤甚。作为探索与传播舞蹈文化的高地,舞蹈高等院校既需要包容多样化的艺术创新,也需要弘扬主旋律的价值引领。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把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及职业道德观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任务,并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培养学生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成才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
三、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舞蹈艺术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文化为底蕴。文化底蕴的深浅是决定艺术成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没有文化的积累,艺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仅把舞蹈艺术当作一种技术技巧,是一种形而下的理念,培养出来的并非真正的舞蹈艺术人才,充其量不过是异化了的工匠。他们可以机械般熟练地做好舞蹈动作,却难以体会舞蹈艺术带给人的美妙的感受、性情的陶冶,更难以进行艺术上的创新和理论上的升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就会遭遇障碍。缺乏人文知识的滋养,艺术才思就难免枯竭。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艺术类专业是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舞蹈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是个会跳舞的人,而应该是一个有完整艺术思维、健全艺术人格和综合艺术素养的艺术人才。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包括道德修养、理想追求、文化素养、气质人格、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艺术教育人才的重要条件。正如美国纽约帕切斯分校舞蹈系的教师Rosanna Seravalli所说:“舞蹈演员到35岁就已经很老,如果没有其他的教育背景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舞蹈教育过程中,美国各舞蹈院校在专业课程上,都要求学生兼修芭蕾、现代舞、编舞等课程,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修某类课程,以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界限。同时还必须接受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美学、文化史等各种综合文化类课程。在美国纽约发展的舞蹈家、舞蹈编导沈伟在讲述他个人的发展历程时强调,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东西方绘画、电影、美学、哲学等都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这使得他的作品兼具东西方文化的因素,总能挖掘、融会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内容,如音乐、动作、感光、视觉、运动等,用舞蹈语汇表现出来,因此他创作的舞蹈具有国际性,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欣赏。他认为在未来的舞蹈教育中,舞蹈技巧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舞蹈不是体操,不是娱乐,而是艺术,是一种美,是诗,是味道。这些思想和成功的经验都给我们的舞蹈高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需要彻底转变观念,改变重技术、轻文化的传统,形成良好的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氛围,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正如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所说:“术有穷,艺无止。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艺术工作者最后面对的是文化。”①
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品格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哥拉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语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很快。教师的职责不在于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理念、方法和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过分强调技术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传统艺术教学体系,逐步确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教育,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天赋。在美国的舞蹈高等教育中,编舞课程是舞蹈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在他们的教学理念中,每个人都有创造力,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因此,编导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编舞技法,更是围绕创造力的培养,启发和帮助学生发现、认识、挖掘自身潜力,相信内心的直觉,通过创造一些动作来表达内心,从而建立自信。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理念。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学习的本质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应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来实现,充分发挥各种课程体系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个性风格和气质。同时,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我们也需要大胆改革,采取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创新性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发表观点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思维,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五、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实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目标不明确,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是我们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北京舞蹈学院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确立了表演—编导—教学—理论—设计—传播、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机制,更加明确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内容的教学体系,不仅是专业实践,也包括文化课程的各种实践活动,独具舞院特色,这也为学院培养出卓越的舞蹈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广泛关注社会文化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寻找艺术的灵感和思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了解国际流行文化趋势。视野决定宽度和高度,正如舞蹈理论家冯双白教授认为,舞蹈人不能仅限于小教室的陶醉,而忽略了对大千世界的关怀。只有在广泛关注社会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地触动情感,激发学习和创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深入思考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目前,文化艺术生产朝着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探索和研究舞蹈高等艺术院校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的舞蹈艺术人才,适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求,是当前我国舞蹈高等艺术院校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需要为此不懈努力。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