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关键词】门 语义演变 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从“门”的词义的扩大、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以及词汇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门”语义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力地印证了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性理论。
人类与动物界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语言为灿烂多姿的人类文明掀开了序幕。如果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出的一切积极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的话,那么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发挥着关键作用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人们通常把语言视为文化的载体——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汉字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对语音的、词汇的,还表现为语义的。萨丕儿(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古往今来的“门”字或语素意义的演变以及带有“门”的词或词语的出现来尝试探求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一个词或语素意义从它产生到现在都或多或少的产生了变化。总结说来,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性质。
(2)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之意。
(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化,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
(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除了以上各种变化之外,还有一种在使用中逐渐产生的比喻义,纵观“门”的意义变化,我们在这里主要从词义的扩大、感情色彩的变化、比喻义的产生和带有“门”的语素的词或词语的出现来分析其中的文化因素。
根据许慎《说文解字》,門,闻也。从二户,象形,凡门之属皆从门,莫奔切。由此可知,“门”,最开始的本义就是两户相对,也就是我们今天普通意义上的安在出入口能开合的遮拦物。但在这里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我国古代“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然而在现代,我们已经排除了“户”和“门”之间的这种数量或位置上的区分,不管是一扇也好两扇也罢,堂室也好宅区也罢,都统统称作“门”了,显然词义扩大化了,而“户”另有其他的意义所指了。从古至今,我国的古文字从甲骨文、金文、秦汉文字经历了隶变到现在的楷书、行书,以及两次汉字简化政策的施行,在形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门从象形字体“門”到现在的楷体“门”,它的两户相对的象形义已经相对弱化,我觉得这是门的词义扩大化的一个原因,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门都出现了,由最初的栅栏、蓬门到各种木门、金属门,再到现在的高科技的各类防盗门,以及现代居民住房形式的改变,对一扇、两扇或堂室、宅区的区分已显得不那么必要,也不那么经济现实了。
“门”指代一定的地域范围,如在成语门庭若市、门可罗雀、车马盈门、宾客盈门中,门表示门口,即建筑物的出入口的位置,成了靠近门的地域的代称,在这里,门的意思发生了应该说是一种转移。在人类靠采集、狩猎生活的早期,人们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对一些方位的指称要求不是那么强烈,在定居下来以后,人们就要求对生活地点的范围指称越来越精确,于是也就产生了诸如门口、房前、屋后这类以具体事物作为坐标的地域范围指代词。
“门”表家,家族。例如:双喜临门、满门抄斩、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阖门百口、辱门败户、门第、门风等,在这些成语或习语中,“门”都表示家或家族的意思,有门有户才有家,在人类早前没有定居下来的时候,过着集体或迁徙的生活,是没有门和户之说的,当然也就没有家的概念,这也是汉语中以部分特征代整体的一种常用的指代手法。在以上的这些词或词语中,门都只是意义发生了变化,在另外一些词或词语中,“门”还发生了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寒门、白屋寒门、荜门圭窦、蓬门、柴门、傍人门户等,在这些词或词语中,门都表示贫寒简陋或贫寒简陋之室,在当时社会无疑是贬义的,代表社会的底层人的生活状况的,多少带有贬低蔑视的意味。另外例如将门虎子、朱门、豪门、高门大户、名门望族等,在这些词或词语中,门则表示的是社会地位高、权势大、财富多、声誉好之类的家族,在我们今天看来带有褒义或恭维的色彩。这些带门的词或词语的出现都反映了阶级社会的贫富、等级观念的产生和加强,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变化和发展而出现的。阶级产生以后,阶级剥削越来越严重,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之社会等级观念也越来越强,于是用来表示各个阶级特征的词语也应需而生,反过来,这些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后面将要说到的“歪门”“邪门”“旁门左道”“后门”也都带有贬义的色彩,多指不正当、不光彩的思想或行为。)
“门”表跟拜师有关的。例如:门生、门徒、门下、同门、得意门生等。直到现在还经常有“拜在谁门下”,经常说谁谁是哪位老师的关门弟子等等,当然,在这里的老师可以是指在各行各业起带头作用或做出突出成就的人物,但必须是优秀的能有感召力的人物,这也和门的这种用法的起源有关。古代没有专门的学校来教授各项技艺,所以倘若想拜师学艺就必须要亲自到老师的家里请教,古代的通讯技术不像我们现代这么发达,信息更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传递地那么迅捷,如果一个人能吸引众人来拜师学艺,他也必须是在社会上德高望重、被竞相传颂的人。我国古代这样的例子不可枚举,我国古代的私学大概也就是由此兴起的。"
“门”表示宗教或学术思想的派别、一般事物的类别或量词。例如:门派、分门别户、门户之见、师出一门、佛门、教门、分门别类、五花八门、门类等,之所以把表派别和类别这两个意思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三个意思的都是对门的本义的引申,而且都是取“门”的一个相同的寓意,即门和门是各自独立的,各家可以有各家的门,是不同的,在结束了原始的集体狩猎、采集等生活方式之后,社会的组织形式大都是以家为单位的。把抽象的派别和类表述为“门”很形象,很生动,这一方面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善于把抽象化为形象、具体,形象思维是先于抽象思维的,认为事物是有区别的,可分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和分类,以及当时的思想的和物质的现状。
“门”表示诀窍、途径、方法。例如:窍门、门路、门径、歪门、邪门、门道、妙门、后门、法门、旁门左道等,“门”本义表示进入某个场所的出入口,被形象地比喻为做到某件事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途径,是对“门”这个语素的形象运用。其中,像歪门、邪门、后门、旁门左道等词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上某些不光彩或不正经的现象或行为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实况。
“门”表形象像门或起到门的作用的事物。例如:炉门、球门、阀门、声门、嗓门、嗓门、面门等,这些词都由表示事物的核心意义的语素和“门”组合而成,让我们能容易的联想到这种事物的形象和功能。
除了以上的对“门”的意义的解析之外,“门”还有一些其他的用法,比如说,被用来固定的表示古代某一名人的家门口或者说是面前,如:程门立雪、班门弄斧等,看到这些成语,立刻就让我们联想起其中的典故,并从中得到具有某种启发性的哲理;另外,还有“门”用来表姓,这与我们姓氏的起源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一些是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其他的用法在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总之,从“门”的词义的扩大、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以及词汇的变化中,我们能分析出它背后的文化的因素,我们在这些带有“门”的词或词语的出现中,看到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一个词的意义或相关词汇的变化和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语言就像动画片中的魔镜,能幻映出历史的过去的东西。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语言的变化(包括语音的、语义的、词汇的),探究出社会生活的图景和变动,从而概括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应该是社会语言学的艰巨而又极有意义的任务。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