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好歹也算个名人,还是个不大不小的官,然而等到苏东坡的儿子大了,要结婚了,这个老爹却没钱给儿子在京城买房子,于是只好借了朋友的房子将就将就了事。
我们常常把工资叫做“薪水”,从历史上讲,“工资”比“薪水”的年龄要小很多,相传,陶渊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自己跑到南山下悠然去了,其实他的日子过得时好时坏,那时候的文人纵使亲自耕作,也只是摆摆样子而已,加上他好酒,陶家的经济一直不宽裕。
陶渊明在给儿子的书信中说:“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恨汝辈稚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其中提到了“柴水之劳”,“柴”也就是“薪”,陶渊明在担心自己年幼的儿子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得自己打柴担水,因此心生悲凉。
到后来,这“薪水”二字就被分化出了另一个意思——日常生活消耗,从而逐渐引申出了“工资”的意思。
明清时期钱成为工资主要形式
古人的工资可不是仅仅发钱的,大到土地、小到柴米,什么都可能成为古代的“工资”。时间越靠前,发的“工资”就越花样,到了明清时期,才渐渐把发钱作为发工资的主要形式。
比如,在西汉时候,官员们的工资就全是粮食,大官得到的粮食多一些,小官少一些,那时候粮食以“石”为计算单位,一年一结。拥有万户以上的大县县官大人的工资就是一年600石。
到了东汉时期,光发粮食显然不太够了,因为工资里没有现金,官员们想要买点儿啥东西还得把粮食卖掉,换钱打酒。于是出现了发一部分现金发一部分粮食的俸禄制度,这做法一出来,广受好评。
到了晋代,官员们除了发粮发钱外,还顺带可以得到一块良田,每年可以把田地的收入纳入自己的腰包,等下一任县官来到时,这块田的收入就会移交给新县官。
在陶渊明当县官时,他的生活其实不至于困苦,根据“五斗米”的典故,陶渊明的工资不是一个月五斗米,而是一天五斗米,除了五斗米外,还有一月2500钱的俸禄,当然还有三顷良田。当时一个老年人一天吃不了四斗米,陶渊明的生活过得还可以,虽然不富裕,却也能满足日常开销,不需要陶渊明放下酒缸子打着赤脚下地干活儿。
古代当官的,尤其是宋代以前当官的,生活其实很滋润。
为什么李白能天天醉卧酒场“将进酒杯莫停”,而和他齐名的杜甫老兄连隔壁孩子拿他家几束茅草都要气得跳脚?除了性格外,经济基础也重要,李白不仅老丈人有钱,资助他全国巡回旅游,而且自己在皇帝面前混得也是风生水起。杜甫则一生都很坎坷,多次仕途不济,贫病交加。
宋代宰相年薪过百万
南宋洪迈曾在自己的《容斋随笔》中感叹,白居易的工资实在不咋高。其实白居易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晒工资时都是一脸满足样,可在全家都是大官的洪迈看来,根本是小菜一碟。
洪迈一家都是文人,哥哥洪适还当了宰相,宋代一个宰相的月工资本俸是300贯,如果换算到现在,则已经年薪过了百万,除了本俸外,宰相们还有各种各样的额外补贴,比如冬季取暖费(薪炭)、盐、饮料费(茶汤)等,尤其在南宋,皇帝还特意为官员们提了薪,宰相的生活更是好上加好。比如南宋武将张俊——也是杀害岳飞的一大帮凶,这老人家生活那叫一个滋润,人家家里银子堆积如山,花不完就命人把银子铸造成了银球,取名叫“没奈何”,意思是连小偷都搬不走。
不过在宋代,底层官员们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除了取消了俸禄中的良田一项,还把年薪制改为了月薪制,这还不算,月薪不够,就用茶酒等实物补充。宋代实行文官制度,冗员情况异常严重。下层官员们常常食不果腹,有的下级小官员一个月只有一石粮食的俸禄,自己尚且吃不饱,养家就更是问题了。
有这么一个典故,大中祥符年间,一个小青年终于当上了三班奉职,可每天处于饥饿状态,某日饿到两眼昏花,于是在墙壁上挥毫泼墨写了一首歪诗:“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一个月七百文钱、半斤羊肉的俸禄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不过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上级官员,那日子就幸福多了。
明清时期,官员的工资两极分化依然严重。比如清代,一个一品大官的工资是一年180两银子,而最底层的官员一年才三十多两银子,当然这里面不包括其他补贴。清代,有时候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就买官卖官,其中一个知府的价格为3700两左右,而知府的规定工资在每年80两、禄米80斛,看起来还真有点儿入不敷出的意思,其实有句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见,官员们光靠工资是万万活不了的,这也造成了清代贪官横行、和珅出世。
上一篇:白居易也当过《卖炭翁》中的恶人
下一篇:白居易竟然曾是唐朝最高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