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地方文献 服务荔湾旅游业

泡谜语网 首页 谜语目录 脑筋急转弯 对联 名人名言 谚语 励志 句子 风水运势 文秘写作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工作报告 合同范本 党团范文 心得体会 演讲稿 演讲致辞 礼仪范文 哲学范文 条据书信 简历范文 其它范文 论文 著名诗人 诗人故事 词牌名
谜语网> 计算机论文> 活用地方文献 服务荔湾旅游业
活用地方文献 服务荔湾旅游业 时间:2015-10-03 08:49 浏览:

活用地方文献 服务荔湾旅游业 活用地方文献 服务荔湾旅游业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活用地方文献 服务荔湾旅游业


〔摘 要〕分析了荔湾地方文献中蕴藏的旅游资源,以及荔湾地方文献对旅游的推进作用,提出了如何利用地方文献服务荔湾旅游事业的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荔湾,古称西关,地处广州老城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地方,很早就成为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活跃之地。优越的环境,吸引了八方英才、九洲商贾,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融汇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荔湾地域文化特色,是岭南文化体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区域,从而也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千年名胜荔枝湾,禅宗初祖从印度西来登陆的地方西来初地,曾长期垄断中国外贸的十三行,羊城八景之一的陈家祠,典型欧陆风情的沙面,诗书画、中医、粤剧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浓郁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近年来荔湾区把旅游业提高到带动经济发展的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就荔湾利用地方文献大力发展旅游业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1 荔湾区与旅游有关的地方文献

荔湾自古就是文化发达、文人雅士云集的地区,骚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至于现在,荔湾已成为古老广州的代名词,成为不少华侨的精神家园。要谈老广州,就必须谈荔湾,因此也有很多的文章、视听资料记载了荔湾。荔湾区地方文献按时间和特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二是当代文献有很多专门论述荔湾的地方文献。除了《岭南文库》、《广州史志丛书》等广东、广州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书籍论及荔湾外,近十几年来,荔湾区很重视文献资料的编写,出版或内部汇编了不少文献,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编志类,如《荔湾区志》、《荔湾大事记》、《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志》、《广州市荔湾区人民大会志》、《荔湾政协志》、《荔湾卫生志》、《中共广州市荔湾区组织史资料》;综合类,如《历代名人咏荔湾》、《广州十三行沧桑》、《荔湾风采》、《广州西关风华》系列(《西关地名掌故》、《西关名人选介》、《西关与詹天佑》、《西关名胜古迹》),《詹天佑》、《荔湾文史》(1-4),《沙面》、《走进西关》、《那一片灿烂的星光》、《粤剧粤曲在荔湾》、《荔湾明珠》、《百年荔湾》、《海山仙馆名园拾萃》等;周年纪念类,如《荔湾法院38年》、《荔湾侨企十年回顾》、《荔枝万树焕芳妍-广州市荔湾环保工作二十周年志庆》、《广州荔湾海外联谊会十周年特刊》;研讨会结集,如西关文化研讨会结集《别有深情寄荔湾》、"解放思想,再创荔湾发展新优势研讨会"结集《探索跨世纪发展之路》;个人文史著述,如钱义璋《沙基痛史》、罗雨林《岭南建筑明珠---陈家祠》,梁达《广州西关古仔》系列(《西关武林旧事》、《西关童谣儿戏》、《西关风味趣闻》、《西关七十二行》)、邓圻同《荔园风华》;招商引资资料,如《荔湾名胜》、《荔湾》、《荔湾画册》等;档案类,如荔湾区档案馆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同设立的广东十三行档案文献资料中心,收藏了清代历朝皇帝对十三行的珠笔批示过的奏摺,还有大量朝廷谕令、官府咨文等文献资料。《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及广州电视台等媒体刊登和报道有关荔湾的资料也应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荔湾地方文献对荔湾旅游的推动作用

(1)为景点的修建提供参考。由于历史变迁和文革时期的破坏,很多景点只得其名,而无其实,或只剩下简单的一些残余,要做到修旧如旧,就需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对古迹进行修复。如千年名胜荔枝湾,现在只剩下一些只开花不结果或结出的荔枝是青色而不是红色的荔枝树。荔湾区要重现"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地方文献资料就可以起到很大的参考作用。如南朝沈怀远《南越记》记载,"江南洲周回九十里,中有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盖以荔枝湾为古荔枝洲也。"唐代曹松《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所说的"乱结罗纹照襟袖,别含琼露爽咽喉。叶中新火欺寒食,树上丹砂胜锦州"的名句,清代诗人阮元咏荔湾古名胜唐荔园所说的"曹诗岿然见文苑,古园不泯因诗存",说的就是曹松《陪游》诗存在,古唐荔园就不会泯灭。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文献的重要性。

(2)增加了景点和文物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对如华林寺珍藏的21颗舍利子的来源,由于时间太久和鲜见史实记载,一直难下定论,专家们在明清时期咏华林寺的诗作中寻到蛛丝马迹,明末陈子升的《盂兰盘日西来庵舍利》诗中有"金作浮图藏舍利,师僧请出众人观",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华林寺舍利子的记载。又如中医,荔湾区准备发挥荔湾医药历史源远流长的优势,打造"养生保健到荔湾",荔湾名老中医众多,专于草药的肖步丹、长于骨伤的的何竹林等,他们不仅治病救人,而且留下了很多著作,如肖步丹著《岭南草药录》、易巨荪著《集思医编》、陈任枚著《温病学讲义》、何竹林著《中医骨伤科学》、《中医治疗骨折100例经验总结》等,这些无疑增强了荔湾作为中医名区的说服力。

(3)增加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景点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否能够吸引游客,关键一点是景点是否有文化内涵,所谓"景点好不好,全凭导游一张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充分利用旅游的这一特性,根据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对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发,丰富景物内涵,使荔湾的风物都活起来,以摆脱单纯以景点招徕顾客,导致旅游活动单调、重复的作法。如游客如果游西来初地,如果只是单纯看到五眼井,不了解达摩当年亲自打井的历史传说,那么这个井就只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井,如果了解了这段历史,那么感受自然不同。又如梁佩兰《养马行》"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既描绘当时藩王重马轻人的社会情景,又是西关历史场景的写照。荔湾现在正在对驷马涌进行整治,并准备将其建成一个休闲旅游的地方,如果在相应的场所雕刻上这些诗句,无疑会增加驷马涌的文化内涵。西关小姐又是荔湾的一个旅游品牌,当前荔湾区正在开展西关小姐评选等活动,如果挖掘有关西关小姐的著述,如张群竹女士在光绪年间著的《妇女的十一危难事》,揭露了旧中国妇女在封建枷锁压迫下的卑贱地位,主张妇女解放等文献,将进一步深化西关小姐的内涵,将强化西关小姐的品牌形象。

(4)起到宣传作用。古人诗歌非常凝练,其中一些词句完全可以成为宣传词,如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就充分反映了十三行繁荣的历史。清张维屏咏《唐荔园》名句的"一湾溪水碧于酒,两岸荔枝红似火"被浓缩为"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成为宣传荔湾的最好名句。

3 利用地方文献,推进荔湾旅游的建议

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业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它既可以促进文献信息的增值,又可以促进该地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围绕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自身发展的好事实事。地方文献为旅游业服务主要就是满足旅游资料需求者,即政府机构中有关旅游部门、文化部门,以及游客服务。当地图书馆要在根据旅游资料用户需要的特点,走出馆门,深入社会,多渠道向有关部门、旅游资料需求者了解情况,活化文献所载的旅游信息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对各种信息进行报导和传递,主要方式有:

(1)加强与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要善于借势,与政协文史委、编志办、文化等部门以及旅游行业的信息中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相互交换或免费赠送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资料。要善于造势,充分利用本馆丰富的藏书,并采集和补充与当地文化、艺术相吻合的文献资料、民歌、民谣、风土人情习俗和民间传说以及当地名人的著述或名人赞美当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著作,以形成完整的藏书体系。要善于运势,地方文献部门应主动和旅游部门、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传媒合作,主动为其提供有关资料,让深藏在书库的宝贵资料通过声、光、电等途径,走向千家万户。

(2)进行专题汇编。制定全面的计划,服从于旅游大局,对文献进行深度挖掘。选择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地位,且馆藏占有一定优势的旅游文献作为开发目标,以荔湾区重点开发的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陈家祠文化休闲区、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这四大旅游景区为主,以及特色行业、民俗民风等方面组织人力进行汇编。如十三行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对外贸易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这里还是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今天的西堤和文化公园一带,曾经是数十个国家开展对华贸易的地方,未来几年荔湾区将着力推动十三行商埠文化区的建设和发展,重点细化旅游区开发规划,力争重现当年外贸之都的繁华气象。又如西来初地、华林寺是达摩祖师登陆中国之地,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其附近的锦纶会馆是中国首个纺织行业社团活动场所,荔湾区将逐步恢复华林寺原貌,完成锦纶会馆的修复工程,把华林寺建成全国闻名的禅宗文化旅游胜地,把锦纶会馆建成中国纺织行业的展示博览馆,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文献丰富的优势,在这方面收集资料,服务于地方的旅游事业。
(3)开展定题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定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做到所提供的资料全面、对口、及时,促进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深化利用。如荔湾近几年常举办类似西关庙会、七巧节、美食节等民俗节,需要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的名牌菜式、地方小食等历史资料为借鉴,如果能及时与组办单位挂钩,开展定题服务,为他们提供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资料,将会使他们的活动办得更加出色。同时,对一些致力编写荔湾旅游文化资料的读者,要定题跟踪,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所需资料。

(4)利用信息网络加强对旅游文献的开发。将旅游交通图、导游图、景点图片、自然人文资料等数字化,配合视听、音响资料满足读者多种需求,使旅游文献更系统、更完善。利用计算机,将地方文献开发中编制出来的各种旅游专题目录、提要、题录、索引建立各种专题、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方便读者检索。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荔湾有关部门建立的数字荔湾、荔湾信息网、十三行网站、玉器街网站等网站,建立本地区统一的文献共享服务制度和文献提供服务网络。在条件成熟时,运用MSN等即时通讯进行实时解答,增强时效性。

〔参考文献〕〔5〕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十三行沧桑〔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6〕钟俊鸣.沙面〔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圻同.荔园风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8〕彭丽香.开发惠州地方文献为旅游业服务之构想〔J〕.惠州大学学报,2000,(1).

〔出处〕 图书馆论坛 2004年6月第24卷第3期


2222
上一篇:组建萍乡地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思考
下一篇:谈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开发
相关文章 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 试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中专题数 地方文献目录初探 遵义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谈谈地方学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在民族文化大 民族文献工作的思考
泡谜语网http://www.tk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