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来地球上CO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2度多,主要诱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高碳排放。据测地表温度目前还在以每年0.2摄氏度的速度快速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梦想。何谓“低碳社会”,我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再次重大革命,它将通过技术与机制的创新、产业结构与制度的创新、人类生存与发展观念的转变等手段,逐步实现全社会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达到生态文明、绿色GDP、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目的;它包含着“低碳环境、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相关内容。“低碳”词汇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由于西方国家认识早、起步早,普遍走在了发展低碳的前面,并逐渐成为政治外交牌。对于我们确实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惟有主动出击、因地制宜、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保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 为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必须长时间保持较高经济增长态势,但就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水平、能源条件来说我们已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大国、资源消费为“高碳排放”、经济增长属高碳发展模式。我国的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即能源消费主要部门是工业,而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特别是环境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高碳特征。据统计1999~2008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据了能源消费总量的70%,其中钢铁、水泥、采掘、化工、建材、电力等主要高能耗产业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2/3。为此,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提能增效已成为我们各行各业和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 1.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大力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已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力度还需加大、工作还需深入、效果还需巩固。 2.科学引导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目前,我国建筑及居民生活用能大, 已占总能耗的20.7%。现全国城乡民用建筑约400亿平方米,每建成1平方米房屋约释放0.8吨CO2。预计到2020年全国建筑用能将比2011年增加2.5亿吨标煤和5800-6300亿度电,同时我国建筑和国外建筑相比保温能力较差,能量损失大。建议对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 3.积极改善交通用能比例。我国汽车业快速发展,交通用能正迅速增加,目前已在总能量需求的30%。据测算,每燃烧1升汽油将释放2.2公斤CO,然而汽车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仅为0.3—0.5%,加之我国大排量汽车愈来愈多,更加剧了石油资源快速消耗。因此,汽车的节能、用能问题刻不容缓,建议国家一是要积极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能汽车;二是要引导单位和个人使用小排量汽车并减免小排量汽车税费;三是要开展以步代车活动、补贴自行车出行、加快公车改革等。 4.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6月公报,在CO2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并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建议:即用传统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和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96克/日的CO2排量;把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近1公斤CO2排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用自然晾干,可减少2.3公斤CO2排量;午餐休息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可将电脑CO2排量减少1/3;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节水,还可把3分钟热水沐浴所致的CO2排量减少一半…等等。 二、突出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低碳经济牵涉社会、政治、政策、技术、外交等各方面,综合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