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国内外形式,准确理解和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和分析当前社会问题的一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掌握形式与政策的唯物主义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动态的和科学的观察思考分析和理解社会问题。开展形式与政策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势,分析当前形式,还可以形成正确的形式观和政策观,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坚定信念,不受社会极端思潮和网络上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等错误言论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知识爆炸式发展和交流,对社会的冲击十分巨大,特别是大学生在将这些知识与社会现实许多现象融合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冲突和矛盾,会有模糊不定迷茫的感觉,从而心理上会产生困惑和各种问题。以形式与政策为主线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能够及时纠正错误观念,不良想法和迷茫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形式与政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即将走向社会,处于心理发展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具有倾向性、稳定性、不平衡性、独立性、创新性等独有的特点。
第一,心理倾向性。由于各自发展经历不同,大学生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对有关领域的兴趣点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形成自己特有的爱好和兴趣。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带着这种心理倾向性,从而得出不同的观点。
第二,心理趋于稳定性。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专业技术和专项技能基本确定,社会交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为人处世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心理稳定性增加。
第三,独立性与创新性。心理的成熟带来的是对问题从自我角度上独立判断和独立的处理方法。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大学生可能最终会统一起来,但往往会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而这些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往往是创新的心理源泉。大学生接受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点和新理论,但又不拘泥于其中,敢于持怀疑的态度,敢于打破旧观念和已有理论的束缚,提出当时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观点。第四 心理不平衡性。但大学生心理又处于不平衡时期,诸多外界因素显著差异是造成其心理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就大学生同一阶层来说,有能力的高低,素质的高低,成绩和荣誉的多少,还有不同家庭背景引起的生活、学习、社会活动、情感、恋爱和择业等差异,同样都会引起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性。
二、形式与政策对大学生心理教育作用
形式与政策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要途径,而且在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明确其心理定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核心心理引导作用。形式与政策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为导向,运用理性思维和唯物主义方法对现实的事情做合乎常理的分析,目的在于迁移这种方法给自己定位,找到“主心骨”,即核心心理定位。实际上大学生做事情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当没有达到期望值时,他们常常会产生迷茫,也就说找不准自己的心理定位。失去理性思考,他们可能就会接连受到挫折,甚至自暴自弃。在应用形式与政策教育时,应注重于教学生以‘渔’,而不是给学生以“鱼”。只有学生主动的进行“自我分析”,结合自身的实际,才能够认清事实,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引发求知兴趣作用。形式与政策教育是国家基于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的政策性教育。表面上是大政方针和政治思想文件,内容给人以枯燥无味的感觉,而实质上其内涵拥有丰富的内容。形式与政策在于对形式的分析,对形式的把握。这里选材很重要。无论是社会方面的交错繁杂,还是经济方面的热点难点,都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共鸣。对问题分析地越深刻越精辟,越会引发学生各科知识求知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来。
(三)激发创新思维作用。通过形式与政策教育的核心心理引导,解决了大学生心理迷茫和疑惑的问题,使大学生掌握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他们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将自己重新定位,而不会好高骛远;会设定自己的学期目标,从自我做起;会合理安排各种事项,产生足够的自信心;更会在接受这些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精心设计形式与政策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引导是极其重要的,有了基础性知识才是创新性的源泉。
大学生心理教育只是形式与政策教育的一个方面,然而关注形式与政策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走出心理迷惑,是十分重要的。从事政工的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引起重视。特别是在课堂上要与学生积极互动,能够及时发现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实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教育方式和取材范围,做到灵活把握形式与政策课程,这是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关键所在。